Search

昨晚與孩子一起寫了一個故事:
「生氣臭大便人與Baby忍者」。

5歲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昨晚與孩子一起寫了一個故事:
「生氣臭大便人與Baby忍者」。

5歲小孩心思單純,故事架構很簡單,暗諭他生活上承接的一些,別人丟給他的情緒。對於他情緒轉移的想像力,媽媽給予滿分💯,比很多大人都厲害啊!

#壞情緒好像臭大便一樣,我覺得他譬喻得很好,還進一步發想出一個能消氣的「baby忍者」,代入自己的角色,很出色的創造力......,一顆豐富多彩的腦袋。

全部是他自己的想法,媽媽代筆幫他化為文字,跟按照原意畫插圖。沒讓他畫是因為,我們已經要睡覺,創作地點在床上,不方便給他寫跟畫,但他在旁邊,用小小的手指指著我落筆處,盯著我一個字一個字按他唸的寫,不能多也不能少🤣🤣🤣 圖也100%按照他的意思畫。

最後右上角的簽名,他就沒辦法妥協給我寫了,非常堅持要自己簽,很開心自己寫了一個故事,也很開心這次他的Zowie「有寫在同一排」了。🤣🤣

這系列我想繼續延伸為一個故事集,將日常的不愉快,用類似這種形式引流出來。(當然下次插圖需要他本人創作)

關於情緒,我們的既往經驗,都是著重在「解決」,而忽略了「陪伴」。無論對孩子,或是另一半,或是長輩、至友,我們一聽到抱怨,感受到負面能量,就趕緊提起水桶不分青紅皂白往下傾倒。

情緒一再而再得不到滿足,沒有良性釋放,累積久了,就會心有淤塞,關閉心門。

如果我們對於他人情緒的承接,急躁、粗魯,深怕被影響而強制拆卸,驅離,掩埋,其實不難想像某天的海嘯警報。那些忍了20年突然某天毅然決然放棄一段家庭關係的故事......,我聽過至少三個。在一段關係裡,有20年的時間讓對方覺知,不斷給予提醒,通通被回絕,處在一種不可能改變的絕望中,最後的放棄等於解脫,我都替她們鬆了口氣。

親子關係雖不像夫妻,無法簽字放棄,但會變得疏離。

我們的孩子長大了,與我們不再親密,不是因為住太遠,不是他們不會想,而是在他們小時候,情緒需要被照顧的同時,在他們最羸弱的時候,沒有獲得身為強者的父母給予的支持與保護,內心感受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。

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說說感覺,並非要尋求解答,卻被一股腦的批判、說教,原本疲累想獲得安慰的心,只會傷得更重、更難喘氣。

有時候,身邊的人只是想要有人可以「聆聽」,需要安靜的陪伴,而沒有要任何意見。(請閉上嘴巴,張開耳朵,你都懂的一般道理,怎麼可能孩子或另一半就都不懂......)

一旦孩子已從日常累積太多負面能量,搞到情緒不可收拾了(就是怪裡怪氣渾身是毛的時候),媽媽就是靜靜陪伴,讓他用鼻涕眼淚抹滿自己的衣服,拍拍他,告訴他弄髒衣服小事,媽媽更在意的是你,發生什麼都有媽媽陪伴你,直到他想要結束,不急著在風頭上處理、詢問、解決。

讓他好好的哭,好好的生氣,這件事很重要。(讓你的太太好好生氣,也很重要)🤣

記者老梁:除了寫故事,也可以玩生氣筒,記憶盒,沖洗壞蛋髒污,等等,5歲孩子情緒可以玩中引流,報導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小蝦麻麻的育兒日誌。
View all posts